柠檬书屋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929章


朱慈烺暗暗点头,吴三桂长了一幅好皮囊,情商好,会说话,作战也够勇猛,又有吴家的底子,也怪不得年纪轻轻能够成为领都督府同知的总兵了。

“走吧,带我看看你宁远骑兵的雄姿吧。”朱慈烺一甩马缰。

“是。”吴三桂答应一声,急忙在前引路,先是奔跑着回到自己坐骑身边,翻身上马,然后引着太子检阅他带来的骑兵。

太子检阅,四个方阵的骑兵都翻身上马,挺直了胸膛,队列整齐,目光直视前方,当身穿大红龙纹便服的太子在前方出现时,立刻高喊:“千岁,千千岁~~”

一连三次,一声高过一声。

朱慈烺缓马而走,脸上带着微笑,目光扫过方阵前列的每一个士兵--虽然士兵们都微微低头,不敢直视他,但他要让每一个士兵都看到自己的脸,虽然一面之缘并不足以让这些“家丁”效忠于朝廷,但却足可以振奋军心。

“太子,这么年轻……”

虽然今日前来迎接的士兵,大部分人参加过潮白河之战,但近距离见过太子殿下的人却不多,但看到微微而笑,但却自有一番威严的年轻太子,众军心中都是叹。

检阅完毕,朱慈烺在众军的护卫下,往宁远进发。为显恩宠,他特意将吴三桂留在身边,一路走,一路聊,从宁远的兵事,屯田,军政,一直到粮饷甲胄火器,朱慈烺一一了解,而吴三桂也对答如流。只从这一点来说,吴三桂就比马科强的多,马科对粮饷甲胄还算是了解,但说到屯田和军政,就开始支支吾吾,有点答不上来了。

就大明现在的总兵来说,吴三桂虽然刚刚三十岁,但带兵理事的能力却是第一流的。

黄昏,一座巍峨的大城出现在前方,正是宁远城。

宁远最初建城乃是明宣德三年(公元1428),为宁远卫城,辽东战事兴起之后,因为明军的节节败退,原本并非前线的宁远被推到了第一线。天启六年,努尔哈赤率领10万大军直逼宁远,试图一鼓作气,拿下宁远。

但那时的宁远城已经不是宣德年的小城了,在孙承宗的主持和支持下,朝廷投入大量人力和钱粮,将宁远扩建成了一座砖石结构为主,分内外两城,四角高筑炮台,突出于城角,上面架设有红夷大炮,守城设施齐备的一座坚固要塞。

最终,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在宁远城下铩羽而归。

这是建虏兴起,一路狂飙胜利,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五年时间就席卷了整个辽东之后的第一场失败,也是大明在辽东的第一场胜利,虽然后世有很多人怀疑此战的水分,但宁远大捷的意义不在于杀伤了多少敌军,也不在于努尔哈赤是否被红夷大炮击中?而是在于他鼓舞了辽东军民的士气,令大家知道,建虏并非不可战胜。

萨尔胡,沈阳战,辽阳战,广宁战,一次次的失败,论兵马和城墙的坚固,这几个地方并不比宁远差,但主官无能,兵无战心,大好局势瞬间崩溃,兵败的塘报送到京师,内阁辅臣几乎都不敢相信,千里的国土,几十万的兵马,几百万两的银子砸下去,怎么会败的这么彻底?

宁远,帮助大明缓了一口气。

虽然从上帝视角看,如果当初大明丢弃了宁远,完全龟缩在山海关之内,就不会有后面的松锦之战,历史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展,大明说不定就亡不了了,就是当时的国人来说,千里的国土,几年之内就丧志殆尽,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事情,况且,山海关之内就是京畿,而京畿是天下之根本,所以宁远大捷的积极意义是不应该被否定的。

望见宁远城,朱慈烺的脑子里瞬间闪过很多念头。

说道宁远,最无法逃避的一个人就是袁崇焕。

是耶非耶?

都说功过后人评,但湮没的真相,又岂是后人所能知道的?

所以只能是功过论英雄……

城门口,辽东巡抚黎玉田正带着宁远城中的文武官员列队相迎。

朱慈烺走马上前,接受众人的参见。

辽东的军政,统归辽东督师范志完,民政为辽东巡抚黎玉田,当然了,巡抚也是可以管军政的,不过权力比督师小的多了,现在范志完驻山海关,黎玉田则是驻宁远。

上一次在山海关,朱慈烺已经见过了黎玉田。历史上,黎玉田是一个贰臣,不过其在辽东巡抚的任上,还算是撤职的,松锦之战后,辽东巡抚已经变成了一个极度危险的职位,黎玉田敢于赴任,并在崇祯十六年,和吴三桂两人通力合作,击退建虏对宁远的进攻,甲申之变时又配合吴三桂撤离百姓,说明其还是一定胆气和能力的。

站在宁远城前,朱慈烺仰头望。

宁远城门有四:东曰春和;南曰延辉;西曰永宁;北曰威远。

整个宁远城略呈正方形,城高三丈,四门城门之外都修筑有半圆形的瓮城。城墙基砌青色条石,外砌大块青砖,内垒巨型块石,中间夹夯黄土。城上各有两层楼阁、围廊式箭楼,分别各有坡形砌登道,四面还修筑有炮台,上面架设红夷大炮。

这样的坚城,但是粮草充足,绝对不是轻易可以被攻破的。

进入城中,首先看到的就是街道正中的一座高大鼓楼,鼓楼上下中间是通向四条大街的十字券洞--这样的建筑在明代城池中很是普通,但不同的是,宁远鼓楼比内地一般鼓楼高大许多,这和当初修建它的用途有关---鼓楼平时报晓更辰,战时是击鼓进军的号令所在,所以必须修建的高大,隐隐地,比城墙还要高一截。

宁远是前线,因此城中居民大部分都是军户,时值黄昏,又是太子驾到,因此城中已经戒严,街道上看不到一个百姓,朱慈烺走马而行,目光扫视街道两边的店铺和民居,比起内地城池,街上的店铺明显稀少,大部分都是民居,但铁匠铺却明显比内地城池多,由此可知,宁远的军武还是相当强盛的。

这一夜,朱慈烺就住在辽东巡抚衙门。

夜深了,但朱慈烺却依然心潮起伏,耳听着城中隐约响起的钟鼓声,想了很多人,也想了很多事,翻来覆去,根本无法入眠……

第二日一早,朱慈烺去往城中大校场,检阅宁远驻军。

宁远常备驻军大约在两万人左右,除了八千人的精锐战兵,剩下的一万二都是辅兵,而这八千人中,骑兵占据了五千,就如史书记载的那样,关宁骑兵果然是大明第一骑兵,盔甲明亮,战马雄健,只就军容,就足以碾压朱慈烺所见过的所有大明骑兵了,五千骑兵,军旗如海,两万个马蹄在校场上翻飞,其势非常惊人。

“殿下,朝廷体谅,辽东镇去年的欠饷都已经清算,将士们士气高涨……”辽东巡抚黎玉田汇报。

朱慈烺表面不动声色,心中却是有一点不舒服。

大明九边重镇,朝廷最照顾的就是辽东镇,辽东镇一年耗费的钱粮,相当于其他八镇的总和,但这么多的银子花下去,却不能保证辽东的胜利。

原因就是很大一部分被贪墨、截留了。

以辽饷为例,自辽东战事起,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开始,到天启元年,前后不到四年时间,辽饷用银即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,平均每年支辽饷四百多万两。前三次辽饷加派共九厘,合计加征银两四百八十多万两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