柠檬书屋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731章
京西北的怀柔,顺义,平谷一共有四千人马,但也多是弱兵。

信末,吴甡特别指出,昌平总兵何应荐手下的直属兵马虽然孱弱,但其部将,天寿山守备(十三陵守备)李守鑅倒是一个可用的将才,李守鑅新任天寿山守备不久,手下兵马不多,只两千人,但操练严格,颇有振作的气象,可惜天寿山守备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护卫皇陵,从大明开国到现在,皇陵兵从来都没有出过昌平地界,因此想要调他们到密云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
说来说去,在京北,只唐通部尚有战力,其他士兵根本指望不上。不要说野战了,就是守城也是问题。

朱慈烺脸色凝重。

现在,吴三桂,马科,白广恩,加上密云总兵唐通和三千营,太子可以使用的骑兵在八千骑左右,就大明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,这点骑兵实在是少的可怜,但在松锦战败,大明受到重创的情况下,能凑出这么多的骑兵,已经算是很不错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感谢老粉“爱四你521”的打赏,谢谢~~

但朱慈烺真正烦恼的并不是骑兵少,而是能战的步兵严重不足。

京畿地区最大的兵营当然就是京营,经过朱慈烺的整训,现在京营四营一共有实兵四万余人,在精武营和左柳营出京后,善柳营和右柳营加起来的兵马一共只有两万人,京师城墙却方圆长几十里,平均起来,一个垛口还不到一人,守城已经是勉强,不能再抽调了。

虽然建虏不会攻击京师,照朱慈烺的谋划,也不会让建虏人攻到京师城下,但任何事情都不敢百分百,在朱慈烺穿越,历史已经改变的情况下,谁知道建虏会不会抽风,又或者在知道京师虚实后,改变注意,强攻京师呢?

朱慈烺不敢冒险。

而且崇祯帝和朝臣们也不会同意他继续从京师调兵。为万全,善柳营和右柳营是一兵一卒也不能动了。

精武营九个千总队,蓟州南原一个,翠屏山梁两个,玉田两个,三河一个,现在留在朱慈烺身边,还能调动的,只有徐文朴、杨轩和张名振三个千总队,一共四千五百人了。

这四千五百人将是迎战建虏的步兵主力。

加上三个左柳营千总队,唐通的两千步兵和其他各个地方撤退的弱兵,步兵总数在三万人左右,宣府和大同倒是还有一定的兵力,但张家口边贸被关闭之后,两地的蒙古人蠢蠢欲动,有犯边的迹象,非到紧急的关头,两地的官兵不能抽调。

所以,朱慈烺只能就现有的兵力进行调配。

如果从墙子岭一代入寇的建虏大军是偏师的话,其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,看起来两方兵马相当,但朱慈烺却知道双方单个士兵的士气和战力差距,如果硬对硬,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,明军必败无疑。

要想取得胜利,除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京营火器的威力,巧妙的布置和高超的谋略才是弥补兵力不足,以弱胜强的关键。

“利用京西北的地形,和建虏两支人马,相互消息不通,我军却掌握全局的优势,在京西北打一场漂亮的胜仗,歼灭建虏偏师!”

这是朱慈烺对此战提出的要求。为此,参谋司夜以继日的推演探讨,结合密云、平谷一定的地形地势,最后制定出了甲乙两套作战计划,还有一套应急方案。朱慈烺虽然是一个穿越者,有“先知”的优势,在军事作战,计划拟定的方面,比之这些专业幕僚还是有相当差距的,所以他只提出战略,具体的战术和细节都交给参谋司去推敲。

参谋司最初制定的方案,被朱慈烺否决了,因为太谨慎,太小心了,一场战役中,一方提前知晓另外一方的进军时间和方位,并做出充足的准备,就等于是手握胜机了,纵使建虏战力逆天,只要将士用命,上下一心,胜利必然也是水到渠成。

经过修改的方案再一次送到朱慈烺的面前。

这一次,朱慈烺点头同意。

两次方案最大的不同是,后一次的方案更有野心,不但是胜利,而且是关门打狗,要将建虏的偏师,一个不剩的全部歼灭在大明境内。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臂,只要有这么一次,建虏就再也不敢肆无忌惮的入塞了。

方案已经制定,陷阱也已经挖好,现在就等建虏上钩了……

烛光下,朱慈烺焦急等待长城边界的消息。

……

界岭口。

界岭口在抚宁县城北37公里处,为长城32关之一,关前有洋河流过,涧谷两侧山势陡峻,具有“外控辽左、内护京陵”的战略地位。历史上,界岭口多次遭到蒙古骑兵侵扰,建虏崛起后,界岭口更是风声鹤唳,明廷不断的加固、增修这里的长城,即便如此,却也难以逃脱被建虏攻克的命运,崇祯九年,建虏第三次入塞时,就是从界岭口突破的。

六年过去了,长城依旧,草木萋萋,城头的日月旗下,几个边军士兵一边闲聊,一边注视着北方的原野,其时已近黄昏,落日余晖的照耀下,建在群山山岭上的长城,泛着金色的光芒。而北方的原野却是苍茫,一望无际之下,隐隐有暗流在涌动……

往北面走,距离界岭口五十里处有一大片的丛林,此时,十几个明军正牵着战马在林中小心前行。

这是奉命出来哨查的一队明军夜不收,为首的乃是老将董朝甫。

董朝甫年近六旬,须发斑白,但精神却依然矍铄,精铁的铠甲披在他身上,一丝臃肿的感觉都没有,腰杆笔挺,健步如飞,目光炯炯,不停地扫视着两侧,偶尔还会站住脚步,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周围传来的各种声响。

跟在董朝甫身后的十个人,都是他亲自训练出来的得力亲兵,都穿着贴身的对襟棉甲,头戴京营最新式的笠盔。不同于过去,京营现在的笠盔少去了头上的红缨,只用一个圆箍代替,右手腰间配备了一张小巧的手弩,箭在弦上,遇上情况,立刻就可以摘下来击发,右手牵着战马,腰间或挎长刀,或者别着短斧,长弓挂在马鞍左侧,箭筒在右侧--除了笠盔有所改革,其他装备都是明军夜不收的标配。

照夜不收的规矩,十余人分成了前后两组,董朝甫带五个人走在前,在他们三十步之后,后队紧紧跟随。

一路,没有人说话,只是悄声赶路,这里距离长城五十里,已经超出了明军的势力范围,随时都可以遇上建虏或者是蒙古人的探骑,所以每个人都是万分小心。

他们的目的地是丛林的边缘,在那里,他们能看到更远的地方,也能更早的探查到建虏入塞的消息。

董朝甫是参将,以他的职位和资历,加上年岁已高,原本是不需要亲到前线的,太子给他的命令是训练夜不收,并不要求他到第一线,但董朝甫却不肯落入人后,他主动请缨。开封之战中,他负责为大军开路,一路悄无声息的摸掉了闯军布置在道路上的全部眼线,保证太子亲率的主力,顺利抵达贾鲁河畔,而没有被闯军提前获悉。事后又在郭佛陀村示警。

战后论功,朱慈烺将董朝甫列在第一等,和阎应元同列。

但董朝甫却没有多少兴奋,他崇祯二年就是参将了,立功奖赏,升官进爵,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,他不顾老迈身躯,拼力向前,不过是为了太子的一句话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