柠檬书屋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522章
前番在汝宁按兵不动,他们就受到了不少的攻讦,此番虽然是太子领军,两人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力,但谁知道朝中的那些官员会不会鸡蛋里挑骨头,找他们两人的毛病呢。

如果说丁杨两人是忧心忡忡,如坐针毡,那开封城里的周王和河南巡抚高名衡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了。太子从京营救援,一路行军够慢了,现在好不容易收复了归德,麾下二十万官军,距离不过三百里,只三天的路程,为什么不来解救开封?开封百姓远望援兵,已经是望眼欲穿了啊。

虽然流贼尚没有攻城,但城里的粮食已经快要见底,再这么下去,不出一月,城中就会饿死人。

太子究竟在等什么?

周王和高名衡急的冒火,再次向京师发去告急奏疏。

也就是统兵之人是太子,如果是督抚,两人一定会上表弹劾,朝中河南籍的官员也不会坐视不管。按兵不动、畏敌如虎的罪名,早就给朱慈烺套上了,但朱慈烺是太子,众人心有顾忌,虽然心有不满,但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攻讦太子。

京师。

乾清宫。

崇祯帝脸色阴沉。

自从太子领兵出京之后,崇祯帝越发感觉到了内心的空虚和焦躁,以往他只担心丢城失地,现在却多了一个儿子的安全。他算是彻底领悟到,一个父亲对儿子上战场的担忧了。关于中原的塘报,无论何时,哪怕是深更半夜,只要是到京,就会立刻送到他面前。即便如此,他心中的焦躁也无法缓解。他迫切的想要知道中原战事的详细,哪怕就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奏报,只要是关于河南的,他都看得津津有味。

沧州大胜,接着又是鱼台县的大胜,得到塘报,崇祯帝兴奋的几乎要手舞足蹈。

我儿英武啊!

沧州也就罢了,鱼台县可是实实在在的闯贼精锐,那个郝摇旗也算是一个有名有号的贼首了,我儿能胜他,说明京营确有战力,加上左良玉和杨文岳的兵马,开封之战,我儿一定能取得大胜。崇祯帝对儿子的信心,在鱼台县之战后,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而后收复陈州,会师归德,两个好消息的传来令崇祯帝眉开眼笑,他兴奋的憧憬,用不了十天半个月,也许就能收到开封大捷的塘报了。对于太子奏请追封左良玉之妻为一品诰命之事,他很愉快的就同意了。

但没想到的是,在战事进展顺利的情况下,太子居然缩在归德不动了。

崇祯帝的心情,立刻晴转阴。

六月二十收复归德,今日已经是七月初六了,整整十六天,官军一动没有动,这是怎么回事?如果是洪承畴孙传庭带兵,崇祯帝的第一直觉就会怀疑督抚怠惰,有畏战之心,不过对自己的儿子,他还是有一定信任的。

三天之前,太子最新的密奏送到了他的面前,太子说,贼兵士气正盛,不宜迎其锋芒,开封城池坚固,流贼一时难下。待贼兵在开封城下困顿,变成疲惫之兵,才是出击的好时机。

另外,太子如实的向他禀报了河南民情的严峻。

因为李自成的蛊惑手段,因为李自成抢了福王的府库赈济河南的百姓,现在河南百姓多支持贼,而不支持官,但有官军通过,立刻就有很多人向流贼报信,反之,官军有什么需要,百姓们却都躲了起来,以至于官军耳目闭塞,对流贼动向的判断多有失误。甚至有落单的官军被奸人谋害。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,我大明朝廷在河南已经是民心尽失了啊。

看到这,崇祯帝的脸色立刻阴转黑了。

民心的异变,崇祯帝不是不知道,大明各级言官包括领军的督抚都曾经在奏疏中或直接、或委婉的指出过这一点,不过臣子和儿子不同,这番话在儿子奏疏中写出来,令崇祯帝有一种颜面扫地,失去君父威严的感觉---民心尽失是谁的责任?当然是他这个皇帝的,身为父皇,却不能为儿子留下一个太平江山,还需要儿子亲自领兵去冲杀,崇祯帝又是恼怒又是羞愧。

最后太子说,请父皇勿忧,一切都在儿臣的掌握之中。

看完太子的密奏,崇祯帝久久不说话,阴郁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太子的密奏而晴朗,而且越发沉重起来。

开封是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,压的他喘不过气,他太想早点拿开了,一刻都不想等,但太子却偏偏按兵不动。如果是督抚,他早就下旨申斥了,但对自家的儿子,国之储君,他暂时还能容忍。

于是他回了八个字:开封危急,宜早救援。

但他隐隐觉得,儿子怕是不会听自己的。

与太子密奏同时到京师的,还有锦衣卫的密报,据锦衣卫探查,虽然二十万大军在归德按兵不动,但鸡鸭猪肉却是不停的送到军中。

对太子犒军的行为,崇祯帝并不反对,但隐隐却又有点心疼,临出京时,他将内库之中搜集起来,原本想要用作军饷的十五万两银子交给了太子,原本是想要太子宽裕着用,免的代天出征,给众军发了欠饷之后,身边没有了赏银,失去了天家的威仪。但从锦衣卫的奏报来看,太子并没有打算将这批银子当赏银,而是当成了伙食补助。照锦衣卫的估计,只半个月时间,太子购买肉类的花销就超过了十万两。

如果血战也就罢了,偏偏是按兵不动,这银子花得气不顺,令崇祯帝心疼。

今日看到周王和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告急奏疏,崇祯帝心中的郁闷就更多了--我儿究竟在搞什么?每日犒赏士兵但不出战,又有什么意义呢?二十万大军,难道还怕了五十万乌合之众吗?该不会是被吴甡、丁启睿杨文岳这些文官给骗了吧?

不怀疑自己儿子,但对吴甡等人,崇祯帝却不是太信任。

放下手中的奏疏,目光看向站在殿中的陈新甲,崇祯帝冷冷问:“陈新甲,你以为,太子在归德按兵不动,究竟是何意?”

自从太子领兵出京之后,作为兵部尚书,太子留在京师的唯一亲信大臣,陈新甲自然而然的就担当起了和崇祯帝沟通的重任,而且他对崇祯帝的脾气有一定的了解,早知道崇祯帝会问这个问题,于是拱手回道:“回陛下,臣以为,太子此为,当是在效仿战国之李牧。”

“哦?”崇祯面色冷冷,眼睛里都是不信。

“李牧驻守代地雁门郡,防备匈奴时。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,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,小心看守烽火台,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,对战士待遇优厚,但却不准士兵和匈奴交战,等匈奴放松警惕之后,李牧忽然出击,将匈奴杀了一个落花流水,此后十几年再不敢进犯赵国边境。开封的形势虽然和匈奴不同,但却有相通之处,官军虽有二十万,但良莠不齐,如果不加整顿,直接上战场,怕是难以完全发挥战力,太子殿下整顿兵马正是合适。”

“开封城下的五十万流贼一直都没有攻城,城里的信使能将周王和高名衡的奏疏送出,臣以为这并非是流贼的疏忽,而是故意,开封城池坚固,守军又早有准备,流贼前两次围攻开封,损失惨重,但却攻不下开封,闯贼吸取教训,这一次怕是不会直接攻城,而是以逸待劳,想要采取……”陈新甲道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